大赛要闻
大赛要闻

高峰论坛:多维信息立体感知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9-08-02 21:11 点击量:

专题报告一

报告题目:
海洋航行器的模型预测控制
摘要:
       模型预测控制在处理各种系统约束、系统非线特性以优化控制性能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目前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级控制方法,也是提高运动体控制体性能最实用的高级控制方法之一。为提高无人船、无人水下航行器等欠驱动运动体在实际约束下的运动控制性能,报告首先介绍两种欠驱动水下航行器的稳定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提出的方法不但可以满足控制约束,而且显著的提高了欠驱动航行器的运动控制性能。接着介绍欠驱动海洋航行器群体的分布式模型预测编队跟踪控制和轨迹跟随控制方法,实现了航行器的优化协同控制。
报告人简介:

       李慧平,男,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助理,分别于2006年、2009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于2013年4月获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5-10月在维多利亚大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11月开始在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模型预测控制、水下航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科研项目6项,在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Springer 全英文专著1部,受到陕西省杰青资助,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担任IEEE Trans. Industrial Informatics, ASME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s and Control编委,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客座编委。

 

专题报告二

报告题目:
面向复杂任务的异构多平台空面协同
摘要:
       空面协同(Air-Surface Cooperation)包括空中移动平台与地面或海面移动平台的协同,这一主题已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涵盖了军民两用领域,同时与多无人系统协同技术紧密关联。报告首先从异构多智能体的空面协同角度(空地协同/空海协同)论述了空中移动平台与地面移动平台(或海面移动平台)的多样化协同模式,对空面协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然后,以其中一类典型的协同系统为例,介绍了信使无人机和无人艇的空海协同涉及的一类协同任务规划问题和相应的求解方法。
报告人简介:

       辛斌,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多智能体系统协同优化与控制、多机器人系统。在相关研究方向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2012年获关肇直奖,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1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担任国际期刊《Unmanned Systems》、《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cs》编委,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非线性系统与控制学组委员、北京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专委会委员。

 

专题报告三

报告题目:
先进惯性执行机构技术及应用
摘要:
       惯性执行机构是高分辨率、长寿命遥感卫星平台的核心技术。磁悬浮飞轮和控制力矩陀螺是我国新一代航天器姿态稳定和姿态机动急需的新型惯性执行机构,国外长期严密技术封锁,是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和大型航天器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项目团队经过近20年攻关,在国内开辟了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的新技术方向,提出了基于空间五自由度主动控制混合磁悬浮轴承的惯性执行机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突破了磁悬浮支承和高速高精度驱动两大核心技术,发明了新型磁悬浮姿控/储能两用飞轮、磁悬浮惯性动量轮、单框架和双框架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在轨型号应用,为提升我国新一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水平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报告人简介:

       郑世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核心骨干,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主要研究领域为航天器新型惯性执行机构、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共用技术、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子任务等课题,并在航空航天及民用领域得到重要应用。在IEEE、AIAA、ASME汇刊等权威期刊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

 

专题报告四

报告题目:
海洋无人艇环境智能感知与应用
摘要:
       海洋无人艇也称海洋机器人,是具有自主导航、自主避障能力,并可以自主完成海面海下环境信息感知、目标探测及各种作业任务的水面无人平台。本报告以无人艇在环境感知中的高稳定扰动抑制、强隐身噪声控制和智能环境感知为主线介绍海洋无人艇在海洋环境探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报告人简介:

       蒲华燕,女,上海大学教授,一直从事智能与自主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工作,研制了成功应用于南极罗斯海浮冰海域、东海岛礁群复杂海域、南海岛礁海域、东海桑吉号撞船海域、核电等极端环境的自主机器人探测装备,完成了南极科考、海图测绘、事故海域应急救援等作业任务,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极地海洋战略和国家安全;成果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IEEE 最佳论文奖。获得了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学者等荣誉称号。

 


组织者

       谢少荣教授,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从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要包括海洋无人艇技术、多自主机器人协同控制、智能技术与系统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